中信银行:历史包袱已出清 环球热资讯
□本报记者 冯娜娜
“历史包袱已经出清,从此可以轻装上阵。”3月24日,在中信银行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,该行行长方合英表示,连续4年,中信银行把“去包袱”作为最重要的经营主题。通过大力处置、清收、核销、有效重组等手段,历史存量得到很好控制、化解和处置,历史资产质量包袱对该行未来的财务影响趋于零。
发布会上,中信银行管理层就房地产领域风险敞口、零售业务板块发展、信贷投向、中信金控、绿色金融、风险防控、银行分红等分析师和媒体记者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答复。
【资料图】
业绩支撑点解读
方合英说:“盘点我们的收入结构、利润结构、业务结构,我可以肯定地说,过去一年我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得到了验证并在加强,至少具备3个支撑点。”
一是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,表明中信银行已度过高风险成本期,信用风险暴露开始见顶回调,资产质量趋于稳定,具备资产质量好转和风险抵补能力齐高的强支撑。
二是存款成本得到有效管控,非息收入实现了有质量的较快增长。存款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最重要的成本,轻资本发展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转型方向,非息收入增长背后不光是数字,还是经营理念、管理水平、转型力度、发展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,它标志着中信银行发展质量的提高,也说明中信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备经营方式转变、核心能力的支撑。
三是对公金融、零售金融、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,大大增强了发展的多元化和稳定性。
在零售业务方面,中信银行副行长吕天贵表示,经过多年转型和沉淀,目前管理资产近4万亿元,零售信贷超过2万亿元,存款过万亿元。个人客户数和信用卡发卡量“双过亿”。目前零售业务的营收在中信银行内占比超过40%。
“2022年对中信银行新零售来说是第一个完整的年度,在市场环境极为复杂的情况下,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,就是‘新零售’元年起步提速、呈现韧性。”吕天贵提到,2022 年零售管理资产增长、存款增长分别超过4000亿元和3000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
风控体系建设逐渐成形
“我们的风控体系更加健全有效,能够确保我们走得更远、更稳。”方合英表示,这几年,中信银行在理念和方法上也有很大变化,比如坚持不断加深“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”的认识,坚持“宁让利不让风险”的策略。最关键的在于,这几年“控风险有效、促发展有力”的风控体系建设逐渐成形。
具体来看,2019年是1.0版,为“纠治期”,纠治原来的过度“投行化”问题、过度追求高收益资产。该行健全风险治理体系、健全统一授信体系、完善授信审批体系,提升了风险条线的独立性。2020年-2022年是2.0版,该行过渡到“调理期”,其重点是完善制度、健全体系、建立长效机制。中信银行健全了责任体系;优化了审批体系,推出了专职审批人制度,提升审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;进一步强化了集中度管控,加大了问责力度,提升了违规违纪成本。同时,在此阶段,中信银行成立问题资产专营机构,推行问题资产“五养法”。2022年下半年至今是3.0版,该行进入“健体期”,并根据4年来系统施治形成的风险管理基本面,夯实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向稳的态势,提出“以高质量风控促进高质量发展”。
2023年发展思路
“当前中信银行正处于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、充满信心的新阶段。”方合英表示,今年将围绕“两条主线”,聚焦“四大经营主题”,实现“1+4”的目标。
所谓“两条主线”,一是指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,二是指打造价值银行的主线,为投资者带来长久、稳定的回报。
“四大经营主题”是中信银行2020年提出的经营主题,当时是“稳息差、拓中收、去包袱、做客户”,根据今年特点,经营重心发生变化,表达也转变为“两稳两拓”,“两稳”即稳息差、稳质量;“两拓”即拓中收、拓客户。
“1+4”的目标:“1”是综合目标,即实现效益、质量、规模核心指标的稳健增长,全面跑赢大市。“4”是附属发展目标,一是实现内生资本补充和资本消耗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;二是负债质量进一步优化,包括稳定性、存款成本、结算存款占比等;三是ESG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大幅提升;四是市值再上一个大的台阶。
关于2023年的信贷投放计划,“今年我们大致投放计划是3500亿-4000亿元”方合英谈到,对公信贷主要沿着绿色、基建、科创三大主题;加强3个薄弱点,主要是加强乡村振兴、普惠金融、民营企业3个领域信贷投放;重点培育供应链融资、资本市场相关融资、科创融资3个产品线。
关键词: